如亡羊补牢一般接连推出两个高端品牌,上汽加速高端化进程。
今年年初诞生的上汽R品牌,近日宣布将于1月发布全新技术品牌R-TECH。该品牌将涵盖智能驾驶、智能座舱、三电科技等领域的技术,意在为R品牌的整体发展蓄力赋能。
财经网汽车从R品牌内部人士了解到,不同于早些时候流传的“荣威R标”,R品牌在架构上与荣威和名爵独立,是上汽集团乘用车下的第三个自主品牌,定位高端,在价格上也将高于荣威和名爵。
上汽今年动作频频。年初新推出的“R标”引发业界浮想联翩,不久前又与浦东新区、阿里巴巴等合资成立高端品牌智己汽车。汽车分析师任万付指出,接连用两个新品牌冲击高端,体现了上汽对高端自主品牌的迫切需要。
作为市值和销量常年盘踞在首位的巨型车企,上汽早在2006年就开始深耕自主。鉴于长城和吉利各自的中高端品牌销量逐渐企稳,汽车分析师张翔认为,R品牌起步已晚,甚至在当下已是红海的中高端自主品牌车市,其风险大于机遇。
缺乏向上基础
“上汽乘用车荣威品牌虽然成立多年,但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,缺乏向上的基础”,任万付向财经网汽车表示。
2006-2007年之际,随着以合资产品为主流的国内乘用车市场加速壮大,上汽依托英国罗孚汽车,先后创立了荣威和名爵两大自主品牌。根据时任上海汽车集团副董事长、上海汽车股份总裁陈虹的说法,“荣威以高起点的产品为基础,是上汽实现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一步。”
上汽对大众、通用等外资品牌的运营已熟能生巧,将英系品牌罗孚收入麾下后改成自主品牌,颇有几分“洋为中用”的味道。但成立以来,定位高端的荣威并未成功复制合资品牌的口碑和认知度,反而备受冷落。
数据显示,2008年,上汽荣威和上汽名爵总销量为3.6万辆。五年内消耗上汽120多亿元的荣威和名爵逐渐陷入了有价无市、有产品无销量的境地。2011年上市的荣威RX和2012年上市的荣威950价位一度上探至30万元,其中950更是晋升公务用车,但两款产品最终均因销量不济,宣告了品牌溢价策略的失败。
2016年,荣威推出首款主打“互联网”车机概念的RX5,月销量一度超2万辆。遗憾的是,随着长安CS75 PLUS和吉利博越PRO等产品纷纷推出车机,荣威RX5在性能上不但未见突破,还因双离合变速箱的质量问题口碑尽失。2018年末以来,RX5销量开始下行。
为时或晚
一位业内人士指出,当下各大车企的高端品牌无一不是从电气化切入;最早开启智能化的上汽荣威,却未借此机会迅速推出高端电气化品牌,更像是满足于制造“首款互联网汽车”的营销噱头。
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建军曾表示,“如果我们不能颠覆自己,那肯定被别人颠覆”。回顾上汽过去十四年的历程:早早在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布局荣威,未实现产品力的突破时,便推出950和W5;“无心”进军智能大获成功,却在四年后才宣布成立高端智能化的R品牌。
财经网汽车从R品牌内部人士了解到,该品牌在未来将不再推出20万元以下级别车型。张翔认为,定位高端的智己汽车,只推出30万元以上车型的可能性不大,未来部分车型若定价20-30万元,与R品牌必然形成一定重合。
不仅要与智己汽车形成内部竞争,R品牌面对的外部市场也与四年前不可同日而语。好的方面是,在自主品牌汽车市场成长的同时,消费者的心智日渐成熟:以长城WEY、吉利领克、比亚迪、蔚来、小鹏等为代表的自主车企,靠实力出圈,已收获不少声量。
此外,电气化为长期被合资、外资品牌碾压的自主品牌提供绝佳机会。在电气化和智能化方面,外资品牌和自主品牌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,这为各大车企提供“换道超车”的绝佳机会。更不用说,作为首屈一指的汽车集团,在供应链和本土化上具备一定优势。
尽管整个市场在品牌接受度上更加包容,上汽自身也有一定积累,但外部市场的白热化,叠加上汽最近才加速的高端品牌,不得不面临时间窗口关闭的风险。张翔预测,正如美国的林肯和凯迪拉克,日本的雷克萨斯和英菲尼迪,未来胜出的中国高端自主品牌数量或许相当;目前各家车企均在抢占高端智能电动汽车的细分赛道,早已是红海一片,“个人认为,上汽风险大于机遇。”
今年6月,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在股东大会上谈及特斯拉市值超越丰田时表示,特斯拉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车企,更像是科技企业。
如今,发力电气化和智能化的蔚来和比亚迪,也都一度超过了上汽集团曾经常年位列国内车企市值第一的位置。徐徐切入高端智能汽车市场的上汽,“亡羊补牢”一般地推出双品牌,它的焦虑能被化解吗?